top of page

2021 桃源美展《全息玫瑰碎片》

本片為概念性實驗錄像,取材自William Gibson的短篇小說「全息玫瑰碎片」(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使用符號解構的手法,描述主角在失去愛情後,沈迷於自我的幻覺之中,對比人類肉身與精神感官的差異。

主角在經歷了種種人生的變革與感情的逝去之後,呈現了無可改變的悲傷與無奈感,而經由感官體驗器的輔助進入了幻想空間中,在那裡他解放了身體並得到了心靈的沈靜。

2022 大稻埕戲苑

《台前幕後-大稻埕劇場青藝節》攝影展

 

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外,目前正展出『台前與幕後 111年青年戲曲藝術節攝影回顧展』。除了精美的劇照外,還有難得一見的後台照-台前台後,裝扮或不裝扮,演員或已在戲中,或以劇中人形象卻表現出另種情緒。

策展:葛昌惠

參展攝影師:賴慧君、林育全、葛昌惠、汪正翔

2022《果-攝影展》VR線上展廳

本次《果攝影展》集合了兩位攝影師,以水果為主要概念,分別創作女體與水果融合的情色攝影作品。

因疫情影響,各種型態的實體展演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而藝文工作者無不竭力嘗試新的展出模式。本次《果攝影展》以可互動的虛擬線上展廳為媒介,捨棄傳統的印刷與實體照片,以3D模型打造展示空間,並使用AltspaceVR社交軟體為展示平台,參觀民眾可以使用VR設備或於電腦上下載軟體,便可以在展期內於雲端空間觀賞作品。

The "FRUIT Photography Exhibition" brings two photographers, with fruits as the main concept, to create erotic photography works that combine female body and erotic fantasy.

Limbo憂生學眾生塔

2021 《憂生學-眾生塔》- 
獲文化部、北市文化局補助-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憂生學-眾生塔》延續《憂生學》科幻故事的世界觀,以科幻原型的推測方法展開研究,在科技、社會、人物與道德邊界下,試圖建立科幻創作的敘事模式,開發未來世界的樣貌與社會脈絡。本計劃前期透過座談與工作坊,進行科幻藝術教育的實驗與研究,試圖提出科幻創作的方法理論建議。

 

Limbo- sentient beings

A spinoff following Limbo and its sci-fi universes, Limbo- sentient beings taps into themes of technology, society, as well as people and moral values. Using speculative design based on a sci-fi prototype, the project attempts to build a narrative mode to craft stories in science fictions and create settings for the future societies. The artist started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es on the education of sci-fi art, through seminars and workshops, trying to propose methods and evidence-based advice for world building in science fictions.

2021 C-lab 實驗通信CREATORS《芥面1.0》

 

https://clab.org.tw/events/signals/

 〈芥面:正體中文版 1.0〉以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後的植物為對象,探討基改植物是否有「將資訊匿名加密並保存於其中」的可能性,並且以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此種植物作為兩地資訊交流及語彙保存的介面。團隊創建了一款運用繁體中文加密、匿名、保存、複製、擴散的生物工具,期待擾動關於網路資訊傳輸策略、倫理規範與自我審查等相關討論。

    此計畫第一階段預計把出現於中國網路上的敏感詞加密編為DNA序列,再將DNA序列以基因轉殖植入阿拉伯芥。再舉辦工作坊活動來教學民眾將敏感詞殖入植物中,因此資訊便能因此複製、傳遞、儲存及擴散。阿拉伯芥和網路自由因此計畫而連結,團隊期待能透過這個廣布於歐亞大陸的野草,遍地開花繁衍為網路自由發聲。

機械暴女.png

2020 《機械暴女》基因革命:科技生物藝術展 Genetic (R)evolution: BioArt Exhibition

https://iaa.nycu.edu.tw/?p=3853

當人類軀殼不再被理解為有機體,科技作為主體的一部分,與資訊符碼交織衍生成新的虛擬形象。而女性意識的存在與缺席,在網路時代下轉變為定式與隨機。

在眾多科幻作品中,女性賽伯格的形象似乎都是年輕、貌美、獨立且溫順。乍看之下,網路技術帶來的意識轉換似乎是“超越身體”的自由,但當失去身體的獨立性,存在於虛擬世界中的女性是否變簡化為一個一個炙熱的白點(Hot and Dense White Dot),成為每個人類包含女人,眼裡一致且模糊的存在。

*「Hot and Dense White Dot」一詞原為Mark Layner創作的故事標題節錄,Katherine Hayles於1999年的文章中,提及此故事。

 

360全景影片,約3~5分鐘

2020 立方計劃空間

人造單位《有我在2.0》

在「人造單位」的第二階段展期中,藝術團體「遠房親戚實驗室」將延續舊作〈有我在™〉(2016)發表全新計畫〈有我在TM:NEW 2020〉(2020)。該計畫以「到府解說生技服務」的半虛擬情境,親訪四位計畫參與者的私宅進行演出,並在實際操作基因轉殖技術的過程中,對近未來的生命形式與可延展的生命極限展開想像。除此之外,本展也嘗試透過〈有我在™〉計畫於2017年,因公開舉辦基因轉殖藝術工作坊而引起的法律訴訟事件,在基改技術已發展數十年後的今日,探討國家法規的建制速度遠不及科技革新之現狀。

憂生學.jpg

續〈憂生學〉第一季6集節目的時空設定,時間為近未來的台灣,當時因天候惡劣,導致社會階級差距擴大、貧富懸殊。一間新興的生物醫學公司「諾蘭德」,標榜能藉由基因編輯技術修改胚胎基因序列,提高小孩的智商,但會附帶將耳朵的形狀改變,變成像是精靈一樣的尖耳。 在這項智力提升手術推出後10年,也就是尖耳小孩紛紛進入小學的時候,接連發生了兩起尖耳小孩在路上被暴力剪耳的事件,由於手段殘忍,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民眾開始反思基因改造對於人類生存的必要性,連帶影響到了「諾蘭德」公司的基改方案銷售量,為此,諾蘭德與民營電台合作,策劃了一系列「聰明就是希望」小孩成功不是夢特別節目,將接聽眾的現場call in,與尖耳小孩的父母師長們,一同聊聊家有天才寶寶的各種趣事,「諾蘭德」公司也將在節目中釋出節目限定的超優惠方案。 (「憂生學」第一季6集節目為官方電視公司所策畫的特別專題,以剪耳案件為討論的核心,訪談諸位學者與民眾,針對剪耳案件,以及人類是否有必要進行致力提升手術,進而討論社會貧富差距與基改的道德問題。)

2017 國立台灣美術館

《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

 

近年來在國際新媒體藝術領域中,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將原屬於科學領域的議題、工具、程序以及理論脈絡,挪用作為其藝術創造之媒介;全球知名的科學研究機構亦紛紛展開與藝術家的交流和合作。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與英國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基金會合作推出「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旨在藉藝術創作探索科學研究尚無法證實的灰色地帶或備受爭議的話題,也強調現今當代藝術與科學之間跨界合作的

有我在_形象 拷貝
有我在
有我在
有我在

2016 《血電廠》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

2016/Sep @花博

雖已知核能危險,但世界依舊使用核能作為電力來源。

其他的發電方式雖危險性低,但或多或少仍對環境造成壓力。

 

此計畫企圖凸顯人類對電能的依賴,以及,為了電,願意付出的代價與承擔的風險。

血液對維繫人體健康甚為重要。而抽血產生的開放性傷口與血液本身,均具備感染和傳播疾病的潛在危機。

所以,我們從人體中抽取血液,並在血液中放置銅或鋅片,血液中的離子與金屬片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電,使二極體燈泡發出微弱光亮。

 

Regardless of the well-known danger of nuclear energy, the world is still using the nuclear energy as the energy source. The other method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are not as dangerous, however, still more-or-less stress the global envrionment. This project is to emphasize how much we rely on electricty, and what we have been and are willing to risk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Blood is essential to our health. Besides the open wounds and the blood from phlebotomy have the potential to cause infections and transfer diseases. We collect blood from human and place copper and zinc plates into the blood. The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the ions in the blood and the metal plates produce electrictiy that is sufficient to light up a few diode bulbs.

2016 《幻境生態》 葛昌惠影像創作展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駐館藝術家特展

 

我們生長於地球,生命的延續來自土地與大自然的恩賜。

本次展覽以兩個計劃案《no nuclear》、《earth》傳達人與動物面對環境污染的無助與彷徨。

2015 / Mo+CA Projects "Landing" /

2015/May @新竹中山路

 

​兔子

反核海報nonuclear poster_葛昌惠

2015 紅點設計獎 RedDot Award winner

《no Nuclear》

 

本系列作品以殘酷的構圖與手法,傳達輻射污染對於人類所造成的危害。受到傷害的人們承受著身體上的病痛與面對死亡的心靈恐懼。

藉由10個主題,以戲劇性的構圖方式表現輻射對於生態、人體、孩童的直接威脅。也反思於環境污染與生態保育的重要。 

This series express radiation hazard. The people face the fear of death. nuclear power will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safety.radiation pollution, sick children, eradicated food and abandoned pets.

 

一、懷孕的母親生下了不健全的小孩。

二、因輻射而失明。

三、輻射污染使寵物死亡。

四、反映能源危機的現況

五、當核災發生,撤離災區時寵物被迫留在當地。

六、以捆綁住的身體無法動彈來表現心理層面的緊張與不安。

七、若核災發生人民將無處可逃。

八、受污染的農作物。

九、過度依賴核能的反思。

十、輻射環境長大的小孩抵抗力較衰弱,充滿病痛。

其實生態中不止核災,環境的污染、毒素都直接或間接的危害著我們的下一代,希望借由此系列能喚起人類對於環境生態的重視。  

 

http://red-dot.de/cd/de/online-exhibition/work/?code=16-02181&y=2014&c=200&a=0

2014 /異始慾言/

2014/Mar @中山創意基地

 

本系列作品以數位合成繪圖的方式,在畫面中運用了一些SM的小物件,表現與展覽主題。

2013 文化部第一屆獲補助藝術新秀

/丟棄/概念錄像發表_跨界展演

2013/11/16、17 @臥龍29

 

獲補助拍攝短片:<Molly> 茉莉

 

影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拍攝寵物“茉莉”的日常生活。而與紀錄片的不同之處在於,本片的“茉莉”是由人所扮演,以人類的動作與情感表現,凸顯動物受到冷落與遺棄的無奈和悲傷。片中並無語言,也並未強調主角茉莉是一隻寵物,觀者在影片結尾處才會發現影片的訴求。藉以人和動物之間立場的對調,凸顯人類因私慾而丟棄寵物的荒謬,和流浪動物的悲哀。

The film is told in the first person and talk about one pet "Molly" in everyday life.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ocumentary is that the film's "Molly" is played by human. The director use the human movement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present helplessness and sadness of animals. The film without language and also does not emphasize that Molly is a pet. The audience will find the view of the film until the trailer. The film swap posi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to present the absurd and sad about strays.

錄像Youtube線上看:http://youtu.be/Z-9fQ9BPwmk

Molly_劇照2
Molly_劇照3
Molly_劇照5
Molly_劇照4

2012 松菸文創基地節 /dear Dad/ 動畫發表

 

死後,在位於生與死途中的万花酒肆,寫下離世後的遺書
過往滿滿的愛與慾,流瀉成河,帶著亡者通往重生
挺着微熱,共享迷幻

插畫、詩:Sab.(林子晴)

音樂、錄像:仱(葛昌惠)

 

錄像Youtube線上看:http://youtu.be/H0GZhCa5TFA

2011 高雄電影節 入選影展動畫

/Lost Memory/

 

男孩在昏暗雜亂的房間中醒來,他失去了記憶也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他翻看著散落的照片,想起了他和家人一起在樹下乘涼玩耍的景象,他決定離開這裡,並尋找記憶中那棵溫暖翠綠的大樹。

男孩從窗戶爬出,但外面的景色有如廢墟一般。路上到處都是屍體,他看見一支鳥像是被擠壓爆裂般地死去。他突然看見遠方山丘上的枯木,並想起那就是記憶中的大樹,一日與家人在樹下玩耍時,遠方核電廠爆炸,他們將男孩藏起自己卻因輻射而死亡,男孩傷心欲決並開始因輻射污染身體漸漸腐壞。

 

A boy wake up in one dark room, he lost his memory and do not know where he is. He picked up photos on the floor and recalls having been under a big tree to play with his family. He decided to leave here, and look for the warm green tree.

The boy climbed out the window. Bodies are everywhere on the road. He suddenly saw the dead wood, and knew that is the memory tree. A day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exploded, they would hide their boy but they died because of radiation. 

 

動畫Youtube線上看:http://youtu.be/dFUjs62WVcI

葛昌惠_LostMemory_5.jpg
葛昌惠_LostMemory_4.jpg
葛昌惠_LostMemory_3.jpg
葛昌惠_LostMemory_2.jpg
葛昌惠_LostMemory_1.jpg

2009 /City & Human/ 創作個展

2009/Apr @cote a cote

 

本次展覽使用電腦影像合成,描繪城市與人之間的各種面向;著眼於城市中的灰暗面,對應人心中的寂寞與盲目,並融合城市中特殊的群體壓迫氛圍,創作一種疏離又詭譎的色彩。

2013 /第11號星球 流浪/ 攝影個展

2013/Nov @Somebody Cafe

 

萬華劇團於2012年2月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流浪、讀劇系列活動。
演員們流浪在萬華街頭,經歷數日沒有金錢與食物的漂泊生活。
而攝影師尾隨著演員,紀錄他們的流浪過程,以相機之眼,捕捉流浪者於老臺北的身影與面容。

此次展件使用多張照片層疊曝光的方式,產生如特效般的光影效果。於黑白基底照片上的彩色亮塊,都是同一計畫中的流浪身影,層層覆蓋,如同我們走在熟悉的街道,雖是一樣的景物,卻彷彿可見我們每日生活與走動的殘影。

 

展覽網誌介紹:http://zin-photography.blogspot.tw/search/label/%23個展%202013-第11號星球%20-%20流浪

展覽預告:http://youtu.be/Dagi4_NqRXA

 

報導:http://www.nownews.com/n/2013/11/07/1013002

2017 《血電廠》 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

2016/Sep @花博

2070年,地球環境惡劣,食物缺乏。一個發生在龍南村,轟動社會的 “食鼠” 事件,引起全國人民的恐慌。

本片以農夫、受害小孩、民眾與科學家的口白,敘述食鼠的事件,類似於新聞採訪的手法,以多面向的VR動畫呈現,運用多視角的切換,表現對此事件不同的說法。

It is the year 2070.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damaged beyond repair. Food production is in crisis. The fact that Dragon South villagers eat rats hits the frontline and panics the society.

This film narrates the "Eat Rats" incident from the farmer, victimized children, the public, and the scientist's points. It is similar to the method of news interviews. It is presented in multi-faceted VR animations and uses multi-perspective switching to express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incident.

bottom of page